清疯 2025-5-8 14:44
【人文】画家何挥毫:在宋元气象中重写东方意境[9P]
[color=Blue]在当代水墨艺术的众声喧哗中,何挥毫犹如一位穿越时空的对话者。他站在21世纪的画案前,手持宋代兔毫笔,案头摆放着台北故宫复制的《溪山行旅图》摹本,宣纸上正氤氲开元代王冕的墨梅风骨。这位当代画家用四十多年光阴编织起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,在宋元绘画的巅峰气象中,重新书写着东方美学的当代意境。
[img]https://q9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507/6135219be184449cb0330f4b3898483b.jpeg[/img]
一、古法新诠:传统技法的当代转译
何挥毫的工作室内常年悬挂着宋代李迪《枫鹰雉鸡图》的高清复制品,画中禽鸟翎毛的每根丝羽都清晰可见。他独创的"积墨点染法"正是脱胎于宋人层层积染的工笔绝技,将传统三矾九染的工序简化为水墨的自然渗透,在生宣上创造出堪比熟绢的细腻肌理。观其《寒塘栖羽》系列,白鹭羽毛的蓬松质感与传统工笔的严谨法度形成奇妙共振。
[img]https://q9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507/b8343d5339cc4c95a0aade588804b250.png[/img]
朱锐 寒江捕鱼图
在山水创作中,何挥毫将元代黄公望的"披麻皴"解构成水墨符号。通过控制笔锋的提按节奏,让传统皴法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自由游走。其《云山系列》中的山石肌理,既有宋人范宽的雄浑骨力,又带着蒙德里安式的几何构成,这种跨时空的视觉对话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山水画的刻板认知。
[img]https://q9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507/a704c00f3c4846688fbd892a0c5ce8b8.jpeg[/img]
设色之道最能体现何挥毫的创造性转化。他摒弃化学颜料,潜心研制矿物颜料的新式发色方法。在《云泉高致》中,北宋青绿山水的石青石绿经过纳米级研磨,呈现出通透的现代质感,传统青绿的庄重与当代色彩的灵动在此完美交融。
[img]https://q5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507/df3234ec3f0f4f8d8d8032eeaaeae7f2.jpeg[/img]
二、时空重构:古典意象的现代演绎
在山水意境的重构中,他引入多维度时空概念。《重屏山水》系列借鉴五代《重屏会棋图》的构图智慧,通过透明介质叠加制造出时空嵌套的视觉效果。观者既能看见马远"一角半边"的南宋遗韵,又能感受到霍克尼式拼贴摄影的空间游戏,这种古今视界的交融创造出全新的观看体验。
[img]https://q2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507/2d617a8c0f3442a798f171c23a005fa0.jpeg[/img]
范宽 溪山行旅图
文人精神的当代表达是何挥毫创作的核心命题。他在《松风书斋》装置艺术中,将元代倪瓚的"逸笔草草"转化为三维空间中的水墨装置。悬浮的宣纸残片载着断续的题跋诗句,破碎的笔触在空间中重组,传统文人画的"书写性"在此获得物质性的延伸。
三、薪火相传:艺术文脉的活化再生
何挥毫在中央美院主持的"古法新创工作室",开创性地将古画临摹与当代创作设置为并置课程。学生们既要完成宋人册页的精确摹写,又需用数字媒体解构传统图式。这种"返古开新"的教学法,培育出既能把握传统精髓又具当代视野的新生代画家。
[img]https://q1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507/1b5f4ff6b0cd4022984fc62f36b6fd16.jpeg[/img]
在公共艺术领域,他的《水墨重生计划》将宋画元素植入城市空间。杭州西湖边的互动装置《浮动林泉》,通过AR技术让郭熙《早春图》中的山石云气在现实景观中流转。这种虚实相生的美学实践,让古典山水智慧重新参与现代城市的文化建构。
[img]https://q0.itc.cn/q_70/images03/20250507/c14c682b4e2f4e15a7371b86211ef30c.png[/img]
郭熙 早春图
对于艺术史脉络的重新梳理,何挥毫提出"非线性的传统"理论。在他看来,宋元绘画的现代性转化不应是简单的风格延续,而是通过激活传统基因中的变革潜能。其著作《解缚的笔墨》系统阐释了文人画写意精神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深层共鸣,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提供理论支撑。
[img]https://q4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507/41cebcc9037443e8853a44c9e764a6ad.jpeg[/img]
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文化语境中,何挥毫的艺术实践犹如一座飞架古今的虹桥。他证明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活水,当宋元绘画的基因密码被重新编译,产生的不是拙劣的复制品,而是携带文化记忆的崭新生命体。这种创造性的传承,既延续着千年文脉的心跳,又为水墨艺术开辟出通向未来的幽径。
[img]https://q7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507/1507e43fb9b04978b50c94f943a312ee.jpeg[/img]
何挥毫,斋号:听松轩,笔名挥毫、墨樵,中国宋元绘画研究院副院长,新安画派画风研究院院长,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员,中央美术学院外聘研究生导师,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教授,安徽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自幼随族兄何家英学习绘画,潜心临摹经典,其作以宋元为基,兼具“北气南秀”之妙,形成了“清峻高古、墨彩相生”的个人风格。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大展。2017年9月在北京故宫举办个人大型画展。被《美术》杂志评为“80后宋元画风代表画家”及新时代传统画风的领航人。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达二十多次,出版多部个人作品集。[/color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