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了痔疮是否需要看医生,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出现并发症。以下是具体的判断标准和建议:
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
1. 疼痛或肿胀:可能提示血栓性痔或嵌顿痔,需药物或手术干预。
2. 持续出血(尤其出血量大、呈鲜红色或暗红色):需排除直肠癌、息肉等严重疾病(40岁以上人群肠癌风险升高)。
3. 痔核脱出无法回纳:长期脱出可能导致组织坏死,需手术治疗。
4. 伴随排便习惯改变:如突然便秘/腹泻、大便变细、黏液便等。
5. 贫血症状:头晕、乏力、面色苍白等。
可先居家观察的情况:
1. 轻度出血(便纸带血、滴血但可自止)。
2. 轻微肿胀/瘙痒:无剧烈疼痛或发热。
3. 偶发症状(<1周/次)。
居家护理方案
- 饮食调整:每日25-30g膳食纤维(如1个火龙果+50g燕麦),饮水量>2000ml。
- 坐浴治疗:40℃温水+0.9%氯化钠溶液,每日2次,每次15分钟。
- 药物选择:外涂复方角菜酸酯乳膏(含利多卡因可止痛),口服地奥司明片(0.9g bid)。
- 行为干预:排便时间<3分钟,避免久坐(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)。
就医检查项目
1. 肛门指检(初步判断痔疮程度和直肠情况)。
2. 肠镜检查(40岁以上或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)。
3. 血常规(判断贫血程度)。
注意:孕妇痔疮患者慎用含激素药膏,哺乳期禁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。痔疮手术(如PPH、TST)住院时间通常为3-5天,术后复发率约5%-10%,优于保守治疗的60%复发率。
建议症状持续超过2周无改善者及时就诊,50%的早期直肠癌患者会误以为是痔疮延误治疗。